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

孫中山、三民主義和儒家思想

1921年12月,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曾經問孫中山先生:“你的革命思想,基礎是什麼?” 孫中山先生明確地回答說:“中國有一個道統,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繼不絕,我的思想基礎,就是這個道統,我的革命,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,來發揚光大”
1、民族主義與華夷之辨 孫中山的早期民族主義主要是指滿漢之間的衝突,主要是以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去反對滿族對漢族的統治,就此而言,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便不可能帶有更多的現代性,而在本質上只能是中國思想傳統,尤其是儒學傳統中的華夷之辨的延續和發展。據他自己說:"觀中國歷史之所示,則知中國之民族,有獨立性質與能力,其與他民族相遇,或和平而相安,或狎習而與之同化;其在政治不修及軍事廢馳之時,雖不免暫受他民族之蹂躪與宰製,然率能以力勝之。觀於蒙古宰製中國垂一百年,明太祖終能率天下豪傑,以光復宗國,則知滿洲之宰製中國,中國人必終能驅除之。蓋民族思想,實吾先民所遺留,初無待於外鑠者也。餘之民族主義,特就先民所遺留者,發揮光大之;且改良其缺點,對於滿洲,不以復仇為事,而務與之平等共處於中國之內,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之諸民族也。" 這裏所表現的大民族主義情緒暫且勿論,但其將滿族與漢族相對,將滿族的統治視為異族的入侵,則是其內心的真實想法。
2、民權主義與民本思想 他不止一次地說:“中國自有歷史以來,沒有實行過民權,就是中國(在辛亥革命之後)十三年來也沒有實行過民權。但是我們的歷史經過了四千多年,其中有治有亂,都是用君權。到底君權對於中國是有利或有害呢?中國所受君權的影響,可以說是利害參半。但是根據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來講,如果應用民權,比較還是適宜得多。所以,兩千多年前的孔子、孟子便主張民權。孔子說:'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'。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。又'言必稱堯舜',就是因為堯舜不是家天下。堯舜的政治,名義上雖然是用君權,實際上是行民權,所以孔子總是宗仰他們。孟子說:'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'又說:'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'又說:'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弑君也。'他在那個時代,已經知道君主不必一定要的,已經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長久的,所以便判定那些為民造福的就稱為'聖君',那些暴虐無道的就稱為'獨夫',大家應該去反抗他。由此可見,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,二千多年以前已經早想到。”
3、民生主義與大同理想 孫中山先生言:"將來倘能成立新國家,另有新組織,則必不似舊世界之痛苦。預料此次革命成功之後,將我祖宗數千年遺留之寶藏,次第開發,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,國家皆有一定之經營,為公眾謀幸福。至於此時,幼者有所教,壯者有所用,老者有所養,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,真能實現,造成莊嚴華麗之新中華民國,且將駕乎歐美而上之。
在思想方面,(孫中山)先生是最熱烈地主張中國文化復興的人。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的倫理哲學和政治哲學,是全世界文明史上最有價值的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。要求全人類的真正解放,必須要以中國固有的仁愛思想為道德基礎,把一切科學的文化,都建設在這種仁愛的道德基礎上面,然後世界人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,而文明的進化,也才有真實的意義。在思想一方面,先生的民族主義同時就是大同主義的基礎。先生認為,中國民族應該為世界大同而盡力。而達目的的方法,第一步就是要恢復中國民族固有之道德文化,因為這一個道德文化,是人類同胞精神的產物,要把這一個道德文化的精神恢復起來,以之救國並且把他來做統一全世界的基礎,才是完成了中國人在全人類中的使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